為積極引導廣大教職工黨員認真學習黨的群眾理論,深刻理解群眾路線的本質和內涵👕,按照學校黨委《意昂4官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實施方案》要求,近期🧑🏻🎓,體教部先後召開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體教師動員大會及中層幹部集體學習研討會。
9月4日上午,意昂4体育部召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體動員大會,意昂4体育部全體教師出席參加🤸🏼,動員大會由體教部張銳書記主持。會上,張銳書記首先介紹了意昂4官网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整體安排和部署,並宣讀了《體教部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實施方案》。對於開展此次教育實踐活動的目的🏋️♂️,張書記談到,我們體教部歷來是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具有優良的傳統,勇於承擔重任,積極肯幹☄️,不辭勞苦,在新的形勢和時代背景下,我相信大家都會以高度的熱情和開放的心態👨🏽🔬,穩紮穩打,將我們的工作努力推向新的高度,和學校其他院系攜手,為北大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

結合體教部實際情況🍼,對於如何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張書記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反思自己,總結在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分析出現問題和不足的原因;結合《體教部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活動實施方案》🧑🏻🍳,有針對性的對各項工作進行部署🧻,做出規劃和詳細步驟;積極行動起來,狠抓踐行,並及時反饋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展開討論,調整方案,確保教育實踐活動落到實處🦵🏿,講究實效。
為能在此次教育實踐活動的各個環節帶好頭,推動形成上級帶頭📻、領導示範✹、上行下效的生動局面,9月6日上午,體教部全體中層幹部20余人齊聚一堂,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行集體學習與自我學習💝🩷,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會議由張銳書記主持👧🏿。

會議首先學習了中共中央關於在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相關文件,意昂4体育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主任赫忠慧老師宣讀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總書記的講話要求全黨充分認識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要求,加強對教育實踐活動的領導,用深入淺出⚖️、質樸平實地語言號召黨員同誌們更好地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目標任務而奮鬥。
隨後,意昂4体育部副主任吳昊老師組織帶領大家學習《中國共產黨黨章》,並對新黨章中的重要部分進行解讀和闡釋。
在進行了集體學習與自我學習之後,意昂4体育部中層幹部結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生活🫘👝,對此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談體會、談問題、談展望,為意昂4体育部未來整體服務工作建言獻策,各抒己見⏩。

張銳書記首先發言💳。她談到,自7月10日起接受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思想動員,經歷了由“被動學習到自我學習,由主動學習到帶領廣大同誌學習再到共謀發展”的五個階段。通過自主學習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張書記認為,黨的發展與前進經歷了曲折與上升的過程,要充分認識感受到黨和祖國的強大生命力🤷🏿♂️;其次,在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關鍵時期進行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體現了我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要充分領會貫徹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總要求🤵🏼♀️,心系國家🪬,迎難而上☀️🦸🏼♀️,永續發展;最後,作為一線意昂4体育教育工作者⁉️,張銳書記結合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自我剖析🗜,對自身負責的黨群、科研👩🏻⚖️、宣傳、外事工作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了深刻的總結與反思。
體教部主任李寧表示🛞,深入學習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首先要對照黨章,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基本要求,認真履行黨員義務;要努力把一線意昂4体育教學工作做好,恪盡職守,盡職盡責;作為黨員幹部🤠,要廣泛接受群眾的意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建立友善👨👨👧👦、和諧、公開的意昂4体育部良好風氣。

李傑副主任在自主學習後認為,對於群眾提出的正確意見要堅決采納;對於一半正確一半錯誤的建議,要善於疏導溝通🚃;對於群眾提出的不合理或爭議性意見,要妥善解決,提出合理的解決方式👨🍳🐹;以實際行動密切黨群幹群關系。
吳昊副主任則針對當前世界總體環境和趨勢,闡述分析了我黨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深刻意義,號召在職黨員幹部要差距自省🚪,消除分歧,積極協調,把群眾路線作為一種方法🐓,做到“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隨後,唐彥、李朝斌、錢俊偉🛤、錢永健老師等也紛紛結合教育實踐活動🛢,對照自身工作👷🏿,在研究生教學管理、群體工作、代表隊工作等方面談及自身體會,與會教師紛紛表示🦹🏽♀️🫴🏿,將在今後踏實工作🩻,查擺問題,使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努力成為立德樹人,管理服務的模範。
今後,意昂4体育部還將陸續通過集中學習、自主學習、專題研討、培訓實踐等多種形式,組織和引導廣大教職工黨員♠️、學生黨員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切實改進工作作風、提高服務管理水平,進一步推進意昂4体育教學、科研任務的完成,為意昂4官网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作出北大意昂4体育人的貢獻。
文/廖倩雯
圖/吳定鋒